在刚刚过去的长假中,相信不少人都有机会观看电影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。从各方的影评来看,观众们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。有人认为影片在情感的传递上打动人心,也有人对其军事描写的准确性提出疑问。虽然这里我们不打算对电影的质量作过多评价,但从军事角度而言,这部电影所还原的战斗场面,确实值得我们仔细反思和探讨。
这场战斗发生在朝鲜战争期间,成为了抗美援朝历史中的一段传奇。尤其是这场战役,美国人至今都没有完全理解,并且他们似乎永远无法真正领会“中国军队”这四个字的含义与内涵。
这场电影中呈现的战斗,正是那篇在我们的课本中被广泛传颂的文章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所讲述的松骨峰战斗。根据历史资料,这场战斗被称作松骨峰阻击战。38军作为志愿军的主力部队,起初因行动缓慢错失了重要战机,遭到彭德怀司令员的严厉批评。为了挽回局面,38军在第二次战斗中誓言洗刷耻辱。在那次战斗中,113师经过14小时紧急行军,成功占领了三所里,而112师335团3连则协同进攻,拿下了松骨峰。两支部队的行动最终形成了对美军的“死锁”,并堵住了他们撤退的道路。影片中的英雄连队,正是这支英勇无畏的队伍。
展开剩余73%松骨峰阻击战,毫无疑问地是人类军事历史上的一次奇迹。电影和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战斗情形,充满了血腥与惨烈。在那时,志愿军装备简陋,人数有限,且大多数士兵刚经历了14小时的徒步行军,身体几乎到了极限。有的战士甚至因过度劳累在途中壮烈牺牲。然而,他们并没有时间进行有效的战术部署和防御工事建设,便直接与美军展开了对抗。美国陆军意识到,志愿军不容小觑,因此迅速调集了大量兵力,试图通过火力压制占领松骨峰。他们向山顶投入了重兵,配合大口径火炮、坦克以及空中支援,反复对山头进行猛烈轰炸。
然而,志愿军并没有被这些高科技的武器所击垮。3连的战士们运用了其擅长的近战战术,在美军冲锋时悄然接近,再以极高的精准度发动反击。面对美军的狂轰滥炸和压倒性的兵力优势,他们以步兵的顽强战斗力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,并数次发动反冲锋,迫使敌人暂时放缓火力。在这场近身肉搏战中,3连的指战员们不畏牺牲,许多战士与美军同归于尽。
经过长达六小时的浴血奋战,3连最终仅剩下7名幸存者,但他们完成了“将美军钉死在三所里”的任务,等待着后续志愿军主力的全线反攻。这一战,100余人的志愿军连队硬是顶住了近2万人的美军战斗师,这场战斗也被后人誉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。
按照西方的军事标准,一支部队的减员达到30%以上,便会失去战斗力;若减员超过50%,则可能会面临崩溃的危险。然而,志愿军却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。即使在减员达到70%甚至80%的情况下,解放军依然能够保持指挥体系的完整,士气依然高昂,战斗决心从未动摇。美国人始终无法理解这一点。
实际上,这种顽强的战斗力并非一日之功,而是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通过多年的锤炼所积累的战斗经验。解放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和轻步兵战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,更重要的是,解放军有着一支全新的、有强大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现代化军队,这与历史上那些军阀时期的旧军队截然不同。
影片中所呈现的抗美援朝精神,正是解放军强大的组织性、纪律性和不屈的意志力的体现。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,解放军在面对强敌时,总能够以不屈的姿态迎接挑战。正如美军曾经惊叹的那样,“这是一支从地狱中爬出来的军队”。今天的美军,已无法再对解放军占据装备优势。
时至今日,曾经在松骨峰阻击战中创造军事奇迹的38军112师,虽然已经改名并拆分成多个单位,但他们的战斗精神依旧被世代传承。而如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,凭借着先进的装备和信息化作战能力,已逐步缩小了与美军的差距。如果再度发生类似的冲突,我们不得不问,今天的美军,又将面临怎样的结局呢?或许,答案早已不言自明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