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赢学”不仅流行于大洋彼岸或南亚大陆,还有高考喜报,也是年年赢,校校赢,赢麻了!
每次高考出分,各个学校都要在网上发个红色背景的简报,校门口拉个横幅,再制作个光荣榜,把前30名或前100学生的姓名、照片、成绩贴在墙上。
通读这些喜报,从宣传学上大概可以总结出这些套路:
1、如果学校出了省前几名甚至省状元,那可得卯足劲宣传,恨不得把“状元”两字挂在脸上;
2、如果本地教育比较拉垮,但是学校有市状元甚至县状元,那就着重宣传市状元、县状元,忽略本地教育整体低迷的情况;
3、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高考不再搞文理分科模式,统计分数时只统计总分,报志愿才分“物理方向”“历史方向”,如果本校连总分状元都没有,那就从“物理方向”“历史方向”里挖掘前几名,甚至连这些都没有的话,就尝试从艺术生里挖掘“艺考前几名”“同校同专业艺考生文化课前几名”;
4、如果是那种中考生源本来较差的末流高中甚至民办高中,就宣传本科率,甚至把艺考生超过艺考分数线的比例也算作本科率;
5、复读生如果考得好,哪怕只是在本校挂了学籍,也算本校高考亮点,反之则避而不谈,甚至把复读生踢出统计范围;
展开剩余76%6、目前对学校教育宣传的要求是不允许宣传升学率,因此学校层面媒体(如学校公众号、视频号)不太会主动宣传,但是,本地融媒体账号、地区生活圈账号一定一定会代为宣传,有时会把优秀高考成绩包装成励志故事宣传(如“工地上的清北录取通知书”宣传叙事),且受到所有人默许。
这样做,主要有以下四个作用:
一是安抚家长。让家长相信学校每年都在进步,来这个学校读书绝对是正确的选择。
二是激励低年级学生。只要考得好,就可以上光荣榜,让全县人民看到。
三是向领导展示工作成果。一个高中办得好不好,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高考成绩。
四是文化传承。每年都报喜是一种传统,考得不好要放喜报,考得好更要有喜报!
喜报里,有的吹自己第一名考的有多高,有的吹自己最好的班一本上线率有多少,有的吹自己全校本科率有多少,还有的吹个例:XX同学被XX高校提前录取。
反正吧,看完第一感觉就是,所有学校都考的很好!
如果调查,不难发现高考高分生大多出身双职工家庭,父母文化水平较高,学生本人求学轨迹也多为“重点小学—重点初中—省市级别重点高中”,“村小—镇初中—县高中”轨迹较为少见。
如果对照中考录取情况也可以发现,不是重点高中成就了学生,而是优秀中考生成就了重点高中。
有时候,我们不得不承认,优秀的学校、优秀的老师和优秀的学生是相互成全的。
优秀的生源才是本,如果失去了这个本,再优秀的学校也会名声扫地,无能为力!
老师教学和农民种地有一定的相似。好地种良种,才能结好果,好地种劣种,结歪瓜裂枣,劣地种良种,再怎么种,也只能结歪枣。
追溯三年前中考录取季,也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状元,大概率在当时也出现在中考喜报上。
所以每年中考季,许多家长妄想把离重高分数线很远的孩子通过各种手段塞进重高,让孩子在重高突飞猛进,最后只会发现本身基础较弱的孩子几乎跟不上重高教学节奏,甚至在同学群体中被排挤。
所以,这种重点学校,个人觉得是不令人敬佩的,因为它们最核心的法宝就是掐尖,就是用尽办法把高分学生都弄到自己学校来,这完全违反了教育自身的规律。
把一群最好的学生,归拢到一个学校去,他们考上了清华、北大,985、211,是学校的本事,还是学生的本事?
不过,让人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几乎无法被局外人挖掘的信息:
这些高中教育氛围如何?是不是走“只要学不死 就往死里学”的玩命模式?如何对待学困生及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?
这些高中在中考招生中有无掐尖的现象?经过三年学习,相较中考成绩,学生群体水平是有了进步还是原地踏步,甚至是退步?
这些高中在学生高考报志愿时有无为了名校录取率,干扰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、罔顾学生未来学习及就业的情况?
这些高中有无高价招徕高分复读生的情况?
这些高中的毕业生在回望高中生活时,是一遍遍怀念,还是庆幸幸好毕业走了?
这些高中的毕业生在未来发展如何?生活的幸福度如何?
虽说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,但依旧好奇,高中学校在此中扮演的角色。
发布于:湖北省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