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军的许多部队正计划进行转业,士兵们的刀枪被整齐地存入库房,战马也被放回南山,准备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。然而,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打乱了这一计划。那些曾经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老兵们,又一次重整旗鼓,扛起武器,奔赴朝鲜的战场,继续书写新的辉煌。同时,大批新兵也向前线挺进,在战斗中获得了珍贵的实战经验,锻炼出非凡的军事能力。
例如,在大连这个被誉为拥军模范的城市,身带伤残的军人常常可以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,乘坐电车时无需购票。在这座城市里,群众对他们充满了尊重与关爱,主动为他们让座;若遇到走路不便的伤残军人,下车时总是有热心市民上前搀扶。小学生们在路上看到这些英雄,都会主动向他们行礼,甜甜地问候“志愿军叔叔好!”还常常围着他们,请求签名,期待听他们讲述战场上的惊心故事,表达对他们的崇敬。
1953年,朝鲜战争刚刚结束不久,作为“冰城”的哈尔滨显得格外热闹,街头随处可见凯旋归来的志愿军士兵。一天,哈尔滨南郊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门口,一部分市民正在汽车站等待公共汽车,而在他们中间,还可以看到几位刚转业的军人穿着军装。就在大家排队准备上车时,十几个年轻的志愿军伤残军人突然闯入,并开始喧闹着抢先上车,场面一度混乱不堪。有人对此表示不满,试图劝阻他们不要插队,然而,这些伤残军人却表现得十分愤怒,其中一名大声说道:“我在前线身负重伤,流血牺牲,这难道不应该受到优待吗?”
展开剩余56%这时,刚刚办完事情返回的陈赓恰好目睹了这一场面,心中对伤残军人的行为感到非常不满。他大步走上前去,厉声说道:“我就是志愿军司令员,今天我将为民众说理!”这些伤残军人对陈赓的身份并不知情,面露不屑之色,有人冷嘲热讽道:“哪里冒出个志愿军司令员呢?”
回到学校后,陈赓对那些伤残军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,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。他们不可否认身为战场英雄的身份,虽然面临批评,但陈赓始终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情感,因此,他又亲自安排了一部车,邀工作人员带他们去附近的公园与哈尔滨太阳岛游玩,让这些英雄们能够放松心情,享受片刻的宁静,最终送他们返回疗养院。
临别之际,陈赓与伤残军人们一一拥抱,语气十分深情地说道:“在战场上你们都是英雄,贡献颇丰。群众尊重您们,请别忘了保持志愿军的荣誉。”大家在被批评后,都感到羞愧,纷纷点头表示认同,并心服口服。
在当地,一位外语专业的女大学生曾去疗养院探望伤残军人谢受康,想邀请他一同看电影,并到她家用餐。可是,谢受康认为自己的伤残状况不适合与年轻姑娘约会,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。然而,这位姑娘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,十分支持女儿和谢受康的交往,因此姑娘几次主动邀请,最后谢受康不得不坦诚相告,告诉她两人并不合适。尽管心中感到难过,但姑娘最终也理解了两人的差异,转而与谢受康成为了书信往来的朋友。
关于谢受康的伤残情况,起初他的状况相对较为严重,政府为他每月发放30元的津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恢复情况越来越好,已经能够不依靠拐杖步行了,因而主动申请降低伤残等级,从而津贴也相应减少。后来,他又回到部队工作多年,曾担任连部指导员,参与编写部队教材,于1970年代退休。像谢受康一样的伤残军人的故事还有许多,他们的质朴与坚韧,深深地令人敬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